Skip to content

当 AI Agent 遭遇流量漩涡:Manus 爆火的启示

Garfield
3 min read
当 AI Agent 遭遇流量漩涡:Manus 爆火的启示

Manus 做了一款体验极佳的产品,科技网红抢着发文,大量自媒体纷纷跟进,用“炸裂”、“震撼”、“国产AI之光”等字眼来形容这款号称“全球首款通用 AI Agent”的产品,将这次爆火推向高潮。

仅一天后,风向突变,骂声四起,有人说 Manus诈骗,有人骂邀请码是卖期货,局面一片混乱。

各类人群在这次爆火后的反应相当有趣:

  • AI 自媒体
    • 争抢发文,异常狂热。看似是付费营销,但Manus后来辟谣说没有推广。这让我见识了自媒体对流量的渴求。
  • 卖课
    • 直播紧跟节奏,抓住爆火流量,趁此推销社群、课程。
  • 产品经理
    • 高度评价 manus 在产品设计上的创新,以及极致的体验。同时抱有一些怀疑,指出了通用 Agent 的缺陷,号称通用,能力边界模糊,任务准确性难以验证。
  • 部分程序员
    • 已经用过各种agent, 尤其用过cursor, devin的程序员,觉得 manus 就是超级套壳,没有技术壁垒。很快就出现了开源版 Open-Manus。
  • 普通用户
    • 不了解具体是什么,但被效果震撼。没有邀请码无法体验,加上网上出现诈骗谣言,逐渐产生负面情绪。
  • 骗子
    • 蹭热度搞诈骗,假装卖邀请码和Manus下载包。

各种人群在流量下各取所需,逐渐走向混乱。对 Manus 团队来说,带来在国内过度爆火的烦恼,甚至偏离预期。他们本来面向海外市场,模型主要用海外 anthropic Claude,在国内算法备案就过不了,所以网站和发布视频都是英文,没想到国内会爆火成这样。

我的看法

Manus 是优秀产品,首次以良好体验向普通人展示了AI自动使用浏览器、电脑完成任务,自动编程解决问题。值得商榷的:

  1. 追求通用,看似什么都能做,但只能做个大概,比较初级,离做好、稳定交付还差得远。
  2. 重复、简单任务耗资源,上下文隔离,每个类似的任务,即使很简单,也要再跑一次。
  3. 大厂的AI能力提升很快,成本持续降低,他们也做Agent(如Claude Computer Use和ChatGPT Operator)。模型的快速进步既能造就一家公司的成功,也可能导致其衰落,导致 Manus很难长久,但几年内被收购也是不错的出路。
product